宁波同翔进出口有限公司 > 新闻中心 > 宁波:抢抓新一轮发展新机遇

宁波:抢抓新一轮发展新机遇

发布时间:2014-04-10     

浙江省宁波市是一座因改革开放而崛起的城市。在新的历史时期,如何抢抓新一轮改革开放契机,投身全面深化改革新浪潮,再筑科学发展新优势?马年伊始,宁波市扎实推进改革驱动、创新驱动,狠抓生态治理、城镇治理、社会治理、软环境治理,努力推动走出一条更有效率、更加公平、更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新路子。

  浙江省委常委、宁波市委书记刘奇说,宁波推进“双驱动”、“四治理”,是回应人民群众关切、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的紧迫之举。坚持改革驱动,向改革要最大发展红利;坚持创新驱动,以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;狠抓生态治理,打造更加优美的人居环境;狠抓城镇治理,打造更有品位的现代都市;狠抓社会治理,打造更加和美的文明之城;狠抓软环境治理,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发展环境。
  “双驱动”锻造内生动力
  坚持改革驱动,是赢得未来、创造未来的关键。
  宁波坚持改革驱动,重在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,重在构筑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,重在提升港航物流产业的带动功能。2013年底,宁波市列出了一份“改革清单”,明确了300多项具体的改革任务,奋力重塑宁波科学发展新优势。
  经过30年跨越发展,宁波的市场化程度和水平已经位居全国前列。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,已被确定为宁波民营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的重中之重。宁波将下大力拆除各种隐性的市场壁垒,建立起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,实施“非禁即入”、“法无禁止皆可为”;推进工商登记“宽进严管”,做大民营经济的“塔基”,引导更多的民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,实现融资多元化、产权股份化。
  宁波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改革,重在构筑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。以城市国际化引领新一轮开放合作,积极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、市场采购模式、进口便利化三项试点改革,推进重点开发区合力提升,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,积极申报宁波综合保税区;同时,主动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,探索实施国际贸易便利化综合试点。
  在海洋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方面,宁波重在提升港航物流产业的带动功能。大力推广港口、物流园区、贸易市场“三合一”整体开发模式,积极探索海铁联运综合发展试验区、宁波港航综合试验区建设,完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,推动海洋经济转型跨越发展。
  坚持创新驱动,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。
  在新一轮发展中,宁波坚持创新驱动,以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,提高科技创新、产业创新、文化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。到2016年,宁波力争率先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。
  科技创新的重点是抓好“三聚一转”。“三聚”,是集聚创新机构、创新人才、创新企业。在集聚创新机构上,举全市之力推进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建设,在全国打响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的品牌;在集聚创新人才上,把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“头等大事”,珍惜呵护人才,重视知识产权保护;在集聚创新企业上,深入实施“科技领航”和“高成长企业培育”两大计划。“一转”,是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,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和“产学研资介”一体化机制,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实际转化率。
  推进产业创新,把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,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实力,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。同时,大力发展现代农业,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,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,确保广大人民群众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  文化创新的重点是促进文化与经济、文化与科技的相互融合。发挥宁波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作用,抓好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平台、文化资本市场、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建设,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“点石成金”的作用。
  “四治理”破解发展瓶颈
  生态治理,守护“蓝天碧水”。
  这些年,宁波市每年的环保投入超过百亿元,宁波环境质量总体平稳,但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一定距离。宁波上上下下一致认为,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民生、最公平的福利,宁波人民最关切的也是生态环境问题。宁波提出要狠抓生态治理,努力打造更加优美的人居环境。
  狠抓生态治理,重点是“五水共治”,即治污水、防洪水、保供水、排涝水、抓节水。狠抓生态治理,还要坚守“五条底线”,即生态控制线、源头防护线、治污达标线、执法高压线和生态修复绿线。
  城镇治理,打造品位都市。
  宁波提出要乘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东风,加快城镇形态治理、空间治理、面貌治理,打造真正意义的“大宁波”。
  “两心一轴、三江六岸”是宁波构筑现代都市的“头号工程”。“两心一轴”的“两心”是三江口核心区和东部新城,是宁波的两大城市门面。“一轴”是中山路,是联通“两心”、贯通东西的城市主轴。明年宁波市全面启动“中山路轴线提升”工程,重现“浙东第一街”的魅力和风采。同时要高效率推进东部新城核心区建设,力争到2016年基本建成,使之成为特色最鲜明、管理最有序的标志性区域。
  “三江六岸”是宁波城市最重要的脉络、最鲜明的印记。通过“优功能、塑景观、通断点、重文脉”,形成一批错落有致、风格各异的沿江标志性建筑群,展现宁波城市的灵动韵味和历史文脉,凸显宁波城市的整体形象,传承和展示宁波的水、港、商文化。
  社会治理,构筑文明之城。
  宁波提出,在新形势、新任务下,要学会通过加强治理能力建设,运用法制和制度来治理城市,通过建立“四项机制”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。
  人人珍惜的家园呵护机制:通过持续开展“中国梦·我行动”主题宣传教育,弘扬主人翁精神,引导每一位市民多做有利于宁波发展的事;通过创新文明城市建设机制,引导市民讲文明、讲秩序、讲诚信。
  人人参与的平安建设机制:健全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;对危化企业、交通运输、公共场所等重点领域实施最严格的安全监管;健全质量和安全追溯体系;形成科学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合力。
  人人有责的和谐促进机制:政府部门在重大决策过程中,通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,真实掌握群众利益诉求;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,扩大和谐企业、和谐促进会创建的覆盖面;推广“老娘舅”等做法,发挥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方面的作用。
  人人共享的公平保障机制:按照“社会政策要托底”的要求,扎实做好“保基本”,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;严格“守底线”,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;全面“促增收”,保障劳动者合法性收入持续稳定增长。
  软环境治理,“加减乘除”提升竞争力。
  作为我国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,宁波比土地资源不如中西部城市,比人才资源不如省会城市。宁波提出做好“加、减、乘、除”法,治理发展软环境。
  “加”,就是要主动加压担责。各级各部门坚决克服“发展自满症”、“改革疲劳症”和“破难恐惧症”,全力抓好有效投资和招商引资工作,引甬商、招央企、选外资三箭齐发。
  “减”,就是要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,真正让群众、企业满意。要建立公开公平的中介市场竞争机制,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。
  “乘”,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效能的乘数效应。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,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;凡是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,政府要简政放权、松绑支持、有序退出。
  “除”,就是要破除各种顽症和陋习。标本兼治,革除“四风”之害,建立“堵风”与“防风”的常态化、长效化机制。
  骏马奔腾,当求致远千里;奋勇争先,方能马到成功。当前,宁波正处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、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,推进实施“双驱动”“四治理”,是破除发展瓶颈、化解发展难题的务实之举。这是一场改革创新的攻坚战,也是宁波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,保持经济社会健康、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。
  数字看宁波
  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28.9亿元。
  2013年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51.2亿元。
 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73.9亿元,实现新产品产值2940亿元。
  2013年全市省级科学技术奖33项,发明专利授权量2246件。
  2013年全市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,成为浙江首个、长三角地区第三个外贸总额超千亿美元的城市。
  201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突破30亿美元,实现浙商甬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506.1亿元。
  2013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729元,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534元。